3个手术50名医护人员16小时马拉松手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院长、香港玛丽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总监卢宠茂教授带领着香港玛丽医院肝脏移植中心的团队与马来西亚雪兰莪马大医药中心(简称:马大)跨国联手完成了前瞻性的活体手术。而这一场手术,让林家两兄弟过上了健康平安的“新人生”。这也是马大首宗活体肝脏移植手术。<
50医护人员参与16小时马拉松手术
林进兴在出生后就患上先天性胆管阻塞症,做了胆管切除手术,平安度过了23年,至去年出现肝严重衰竭,必须做换肝手术才能续命。
身为哥哥的林进福,眼见弟弟生命危在旦夕,毅然决定捐肝予弟弟,而负责这次手术的医院是马大医药中心,也是该院首宗活体肝脏移植手术。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该院肝脏移植计划主任杨文锟副教授(Dr.Yoong BoonKoon)邀请到对活体肝脏移植手术非常有经验的香港玛丽医院医疗团队来马从旁给予指导,并由其老师之一──卢宠茂教授带领5名医生到来亲自指导。
林进兴的肝脏从半年前开始就出现严重退化迹象,胆黄素非常高,已经到了一定要做换肝手术的地步。杨文锟说:“根据卢教授的意见,如进兴不做换肝手术,可能活不过两年!”
为了确保这次的手术成功,他邀请卢宠茂专程飞来大马给予指导,卢宠茂除了一口答应,甚至把香港的肝脏移植医疗团队也带过来,从旁指导各个步骤,倾囊相授他们的临床经验,让马大团队在技术转移上受惠更多。
信心满满的手术团队,换上手术服,
准备进入手术室的大马及香港团队。
杨文锟表示,活体捐赠需要这么多的人力资源,是因为活体捐赠需要3个手术同时进行,一队负责捐肝者的肝脏切割手术,另一队则负责把受肝者损坏的肝脏取出,还有一队则负责处理切割出来后的肝脏,然后马上把肝脏移植到受肝者身上。
这项开启马大换肝手术新章的手术,是在今年1月10日进行,耗时16个小时才完成。两名捐肝与受肝者在上午8时就被推入手术房,9时30分开始动刀,直至傍晚5时才完成份割肝脏手术,然后在午夜12时整个移植手术才完成,大功告成。
在完成移植手术后,捐赠者需要住院观察一个星期左右,若无任何问题就可以出院。而受肝者的观察期则大概两个星期,如无排斥或并发状况就可以出院。
马来西亚首宗
这次在马大做的第一宗活体肝脏手术,是效仿香港医院的做法,让捐肝者捐出大右叶肝给受肝者,这次的手术也与一般左叶肝移植稍微不同,保留了所有静脉,有较高成活率。
这应该是马来西亚首宗。
活体肝脏移植手术过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于首次与大马医疗团队合作,卢宠茂感到开心与兴奋,他认为,其实马大团队已经做好准备,但因为这次手术较为复杂,需要一个庞大的团队一起进行,再者是活体捐赠手术,一定要确保捐赠者的安全,让捐赠者在健康的情况下进入手术室,离开时也必须是健康的人,因而寻求他的合作。
“活体移植手术最讲究的就是团队配合,手术才能顺利进行。好像这次的受肝者,因为之前做过一次大手术,所以伤口组织黏连其他器官,手术时间较长,如果团队无法很好配合,就很难一气呵成完成整个手术。”
玛丽医院是香港唯一可以做活体器官移植手术的医院,该院在20年前(1996年)就开始做活体肝脏移植手术。
卢宠茂表示,开始时,捐赠者的切割肝脏手术需要5至6个小时,而受肝者的移植手术是8至10个小时。现在他们平均每个手术是花14至16个小时,所以大马团队这次可以在16个小时完成已经算快了。
他强调,这次手术他们只是扮演辅助角色,最重要的就是技术转移,帮助大马发展活体器官移植领域,而不是代替大马医生做这次的手术,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活体比大体耗时风险高
卢宠茂表示,与大体肝脏移植比较,活体移植的手术是复杂许多,首先大体捐赠没有捐赠者安全考量,可以全肝移植,血管与胆管切割有更大尺度;但活体捐赠,是一个健康人,必须确保捐赠者在手术之后还是一个健康的人,确保切除的肝脏可以很快康复,而且还要兼顾接驳血管的技术,所以若是活体捐赠,必须用显微镜把血管放大7~10倍大,才能做血管接驳手术。
器官捐赠必须出自真心
除了手术复杂,活体捐赠也必须兼顾术前评估与道德问题。
卢宠茂教授
他表示,在他二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看过很多亲人不愿捐赠的病例。站在一般常理,不捐是道理,捐才需要找理由“为什么我要把器官捐给这个人”,所以没有人可以谴责不捐的人。
“再者,亲人也不排除有金钱交易,所以在我的经验中,很多器官捐赠病例都是好朋友捐赠,而不是亲人。我认为立法要考虑社会的整体,必须出自真心的捐赠。”
术前评估包括心理、法律与道德
提到手术前评估,卢宠茂解释,术前评估的工作包括捐赠者的体型、肝脏有多大、容量、术后照顾、心理、法律与道德方面的牵涉等,是有一定的压力。
不过,卢宠茂也说,当这些问题都可以克服,也完成了手术之后,就可以提升一家医疗中心的手术医疗水平,无论保留与切除手术都必须要很精细。
“这是因为人体的肝脏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肝只占三分之一,右肝三分之二,所以切割右肝的话,体积会比较大,对男性或体型比较大的受肝者来说更好,但相对的难度比较高,因为血管与胆管都分布在右肝,所以是挑战极限的一种做法。”
一个人的肝脏重量是体重的2%,若要做肝脏移植,理想的肝用量是四成,也就是捐肝者需要捐出至少40%的肝脏,如果女性捐给男性,左肝可能难以达到这比例,毕竟左肝只占肝脏的三分之一。反之,如果是切割右肝,女性捐给男性也没有问题。
卢宠茂说,他们曾经做过一宗体重悬殊的肝脏移植手术,捐赠者只有46公斤,而受肝者有96公斤,所以必须切割右肝。
捐肝者与受肝者同样有风险
或许有人担心切割了自己部分肝脏给人,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他笑说:“肝脏是人体中再生能力最强,也是最环保的器官,即使右肝切割了70%,两个月后也会生回来,但不会再重生在右肝,而是在左肝,代替右肝原有的功能。同样的,受肝的人在接受肝脏移植后,肝脏也会成长。”
不过,他也坦言,捐赠者也有风险,可能在短期内(一个月之后)会出现流血、感染等问题,肝脏复原功可能需要更长的日子,或许还会有后遗症。
肝脏移植成功率高
他也提到,肝脏是最环保,也是不会老的器官;一个人会随着年龄衰老,但肝脏只要没有肝衰竭问题,却可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让它再活一次,老人也可以移植给小孩。
“我曾经有一个病例,一个60岁的人把肝脏捐给一个50岁的病患,但这名病患12年后却脑死了,他的女儿感恩于曾经有人捐肝救了其父亲,所以在父亲死后也签了同意书,把父亲接受的那个肝再度捐给第三个人,所以只要肝脏是健康的,年龄不是问题,但却只限大体捐赠,活体捐赠的最高年龄限制是60岁,因为必须考虑捐肝者安全及健康。”
他强调,肝脏移植手术最怕没有肝与技术,只要克服了这两项条件,成功率是98%。如马大这次是首次做活体肝脏移植,若要继续维持这个团队,就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手术,才能维持团队的技术及培训更多人才。
须长期吃抗排斥药及定期复诊
“不过,一旦手术成功及没有任何不良反应,接受者就可以正常生活,我有一名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康复之后当回消防员,也有的当上高尔夫球选手。不过,他们必须长期吃抗排斥药及定期复诊。虽然也有一些接受者可以停药,但比率不高。”
他认为,器官移植手术需要两方面相辅相成,若医生技术好,接受者康复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最好证明,进而可以推广更多人愿意在死后捐出器官,给他们的器官再次重生机会。
“如果有可用的捐赠器官,我们也不想在一个健康的人身上剖一刀,永久留下一道疤痕。”
本文部分有删减,版权归属原作者
文字来源:星洲日报、医识力
图片来源:星洲日报、医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