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深圳医院2022年博士后招聘简章

来源 : 本网 发布时间 :2022-03-23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并引进香港大学现代化管理模式和先进医疗技术的大型三甲综合性公立医院。

医院于2012年7月1日起运营,2018年6月,医院入选广东省首批高水平医院建设培育单位;2021年入选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重点发展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和前沿科技创新,开展卡脖子技术研究。

依托香港大学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一流的导师队伍,医院现建有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深圳市医学重点实验室、2个深圳市工程实验室、1个深圳市公共服务平台,现有实验场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转化研究中心将于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

医院引进爱丁堡大学、多伦多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香港大学等 “三名工程”高层次医学团队11个,全职引进肿瘤方向、生殖医学方向深圳市孔雀科研团队2个。迄今为止,共获得国家、省、市科研项目253项,科研经费累计3.4亿余元。

医院现诚邀有志于再生医学、精准医学、生物治疗等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的优秀人才加盟!

一、薪酬待遇

医院博士后岗位纳入医院科研职系,作为医院正式员工进行管理,博士后薪酬由医院固定薪资、深圳市政府博士后生活补贴和医院绩效奖金组成,年度综合总薪酬税前约48万元起。

(一)固定薪资:22万元/年,包括医院基本工资、总岗位津贴、住房补贴;

(二)深圳市政府博士后生活补贴:在站期间,开题和中期考核合格者享受深圳市政府每人每年18万元的博士后生活补贴;

(三)绩效奖金:根据绩效评估达到的等级和科研专项奖励评估,为博士后提供绩效奖金不少于8万元/年。

(四)其他福利待遇

1.    医院按规定缴纳五险二金,提供住房补贴或申请公租房;

2.    根据深圳市有关博士后的落户政策,博士后本人可以在深圳落户,配偶及子女随迁;

3.    出站博士后留深从事科研工作且与本市企事业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的,可获得市政府给予的30万元科研资助。

注:以上政策调整以市政府公布的最新补贴政策为准,医院可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申请提供协助。

二、博士后要求

1.    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或相关学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品学兼优,身体健康,35岁以下(含35岁);

2.    曾以第一作者在SCI期刊发表论著文章;

3.    具备良好的英文水平。

三、博士后招收方向

学科

导师

拟招方向

肿瘤学

关新元

1.肿瘤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

2.肿瘤发病机制研究

3.肿瘤微环境研究

4.肿瘤标记物的开发

5.肿瘤多组学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孔凤鸣

1.人工智能在多种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等)的应用2.放射影像医学

3.肿瘤标记物的开发

4.肿瘤免疫微环境

5.肿瘤新生抗原研究

生殖医学

杨树标

1.女性生育力保存

2.雌性生殖调控

姚元庆

1.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2.早期胚胎发育和着床的分子机制研究

刘奎

卵巢发育和减数分裂分子机制研究

刘澎涛

1.基于EPSC的肿瘤治疗策略

2.基于EPSC的重大疾病药物筛选

王天任

1.线粒体与卵巢衰老及相关疾病

2.生育力保存,如卵巢组织冷冻复苏,卵泡发育,卵母细胞成熟和冷冻

3.人胚胎着床后发育的调控

神经病学

李勇杰

1.神经外科:运动障碍病手术治疗、癫痫外科、神经脊柱与疼痛

2.神经病学:介入神经病学

3.神经心理与睡眠障碍

4.医工结合:生物电信号和神经影像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等

潘伟生

恶性脑瘤、分子和基因组

心血管疾病

谢鸿发

姚启恒

1.生物信息分子学、医学统计学

2.心血管疾病队列研究数据库

3.心血管领域基础研究

魏民新

1.冠心病基础研究:

(1)心肌保护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2)冠心病进展机制和精准治疗

2.主动脉生物医学工程

3.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李培军

1.心肌损害的机制研究

2.脓毒症心肌损害中信号通路调节机制的研究

李海鹰

心律失常-房颤,希浦系统起搏治疗

骨科学

张文智

胡勇

杨伟国

黄德民

杜启峻

1.脊柱侧弯、脊柱退变

2.骨质疏松发病机制

3.骨肿瘤转移机制

4.骨修复材料

5.脊髓损伤修复、神经电生理

器官移植外科学

万钧

1.肝细胞癌及胆管癌: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

2.肝损伤:组织再生及修复,3D/4D生物打印

3.肝移植:移植免疫

4.风险预测模型:人工智能与生物信息

呼吸病学

叶秀文

林志良

麦翠和

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皮肤病学

刘晓明

1.CD45活化T细胞并通过GSK3-PSF通路改变剪切变构在骨髓层面始动银屑病发病的机制研究

2.利用信息化智能平台实施银屑病生物治疗的慢病管理及真实世界的研究

3.不同生物制剂干扰银屑病免疫网络的机制与临床疗效相关性的研究

消化内科

羊东晔

1.慢性肝病癌变分子机制

2.肿瘤微环境景观与免疫治疗研究

儿科学

陈志峰

1.人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及应用潜力

2.探索治疗神经源性肿瘤的新药物

3.中药免疫有效成分的分子机制研究

4.免疫缺陷基因检测

张宝贤

1.新生儿复苏心血管生理学/药理学的临床和基础机制研究

2.早期干预措施对危重新生儿的影响及长期的结果

中医学

张樟进

1.中药和针灸治疗精神和神经疾病临床试验和机制研究

2.中药单体、组分和方剂的精神药理研究

3.针刺神经和体液调控机制研究

4.精神疾病的非药物干预和优化

传染病学

陈志伟

陈鸿霖

陈福和

1.新发传染性疾病转化研究

2.控制季节性流感和新发流感转化研究

3.艾滋防治的新型免疫疗法的临床研发

4.冠状病毒发病机制和抗病毒治疗研究

四、应聘方式及材料递交

邮件投递:rtd@hku-szh.org(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博士后+研究方向+申请人姓名)

在线投递:https://hr.hku-szh.org:9880/zp.html#/

应聘材料应包含:个人简历、成果证明(含论著、专利等科研成果)、未来研究兴趣、两位专家推荐信(其中一位为申请人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博士毕业证书、博士学位证书、其他科研和工作能力证明材料。

五、联系与咨询

联系人:谢老师,邮箱:rtd@hku-szh.org,电话:0755-86913333-8582。 


导师简介

一、肿瘤医学中心

关新元教授 从事肿瘤学研究30年,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共发表过350余篇文章,被引用超过27000次,获得过国内外专利10项,获得过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研究领域:肝癌和食道癌相关基因、肿瘤转移、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

孔凤鸣教授 专注于血液生物标志物功能影像大数据人工智能建模,放射和免疫治疗等多学科诊疗,已发表SCI文章200余篇,曾担任多家顶级期刊如JCO等的编委,20多种期刊的审稿人,获得多项美国国家奖项。美国NIH/NCI R01资助的主要研究员,创新自适应放疗RTOG1106的美国国家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影像或分子标志物引导的个体化自适应放疗。

二、生殖医学中心

杨树标教授  主要从事生殖医学研究,成功进行香港首例单精子显微注射及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已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共发表300余篇文章,包括Science、Science Advnaces、 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Review Urology、 PNAS、Diabetes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他是世界卫生组织“WHO laboratory manual for the examination of human semen and sperm-cervical mucus interaction” 第五版工作组组员。主要研究领域:生殖生物学,聚集于受精、精子/胚胎与女性生殖道的相互作用和着床。

姚元庆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①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②早期胚胎发育和着床的分子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973项目课题、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国际上率先开展基于新型测序技术的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完成了国内首例机器人妇科手术。多年来,致力于人类白细胞抗原-G在胚胎的表达和母胎免疫耐受功能中作用的研究。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90余篇。获美国生殖医学会生殖免疫学论文奖。

刘奎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1)揭示原始卵泡的休眠与激活的调控机制和探究临床上治疗POI的新方法;(2)减数分裂同源重组调控机制及减数分裂的翻译后修饰调控。刘奎教授于2008年提出PI3K通路激活原始卵泡的信号学说,开创了研究原始卵泡的新领域。因此荣获The Eric K. Fernström Prize “年轻有为科学家奖”(北欧地区医学研究最高奖项之一)。于2020年入选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带头人。以第一作者或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Science、Nature Medicine、Science Advances、Current Biology、Cell Research、PNAS等多篇国际一流杂志。

刘澎涛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遗传学、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研究。迄今已发表13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Nature 3篇、Science 1篇、Nature Cell Biology 1篇、Nature Genetics 3篇、Nature Immunolog 1篇、PNAS 3篇、JEM 3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获得美国专利4项。刘澎涛教授领导的实验室主持多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香港及欧盟合作项目。

王天任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从事生殖内分泌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医疗和科研工作多年,致力于转化医学研究,研究方向为线粒体及卵巢老化、女性生育力保存和胚胎着床后发育等相关研究。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SCI论著20余篇。参编“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生育力保护与生殖储备》。多次受邀在美国生殖医学年会(ASRM)和美国生殖研究会(SRI)年会进行发言并获得2项研究奖励。是多个国际生殖期刊的审稿人,如Fertility and Sterility等。同时也是ASRM年度会议摘要的特约审稿人。

三、神经医学中心

李勇杰教授  于200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李教授对帕金森病、癫痫和慢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疗和研究达到了国际水平,已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目前是国内5家临床神经科学杂志的编委或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神经医学。

潘伟生教授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对脑及脊椎外伤基础及临床研究,远程医学在脑外科病人的临床应用,脑及脊椎肿瘤基础及临床研究,脑下垂体肿瘤微创外科尤其有研究。主持香港第一个RCT干细胞治疗脑中风 and spinal cord injury的临床试验 (Tsang KS 2017, Zhu H 2016),已发表SCI论文450+篇,主编专业领域代表性著作2本, H-index 50+;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SSTPA);中华医学会急性卒中研究项目一等奖。主要研究领域:利用分子和基因组学评估、细胞培养、患者源性x线片等技术,开展恶性脑肿瘤、胶质母细胞瘤和非典型脑膜瘤的转化研究。

四、心血管医学中心

谢鸿发教授 心血管疾病干细胞治疗的先驱之一。已在Medicine、LancetNature MedicineNature Cell BiologyNature Genetic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Nature Disease Primer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原创科学报告66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基础和临床心脏电生理学,医疗器械和基于基因的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心血管系统的无创评估,基于基因和细胞的心血管再生医学等。

姚启恒教授  从事临床大数据、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脏成像新技术、心血管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等相关领域研究。曾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及其他国内外多项科研项目奖项;已在Circulation、European Heart Journal等国际杂志已发表心脏影像学、糖尿病性心肌病变等相关SCI论文190多篇。其中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论文《Statin use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cancer risk and cancer-related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IF=30),入选心力衰竭十大临床研究之一。担任多项SCI期刊(包括Frontier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Ultrasonography等)副主编或编委。

魏民新教授  曾在国内知名心血管医院从事医、教、研工作近30年,完成各类心脏手术5000余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省级重点项目3项。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学科布局项目1项,孔雀技术创新项目1项。累计获得各级科研经费共计700余万。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被引用次数200余次,获专利6项,登记科技成果9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相关专业论文在国际会议发言十五次。

李培军教授  发表论文20余篇,SCI 3篇,专著三部,天津市科技成果13项,完成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从事心血管危重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脓毒症心肌损害中信号通路调节机制的研究。 

李海鹰教授  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已发表SCI论文10余篇,IF最高8.1;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课题9项。主要研究方向:起搏电生理。

五、骨科医学中心

张文智教授香港大学长聘教授,何冯月燕基金讲座教授(脊柱外科),脊柱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香港大学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系主任(QS世界排名第22位)。其先后成为AO Spine国际研究委员会的创会主席(2006-2008年)、脊柱研究国际论坛的创会主席(2008年-2014年)、香港骨科医学院院长(2013-2015年)、脊柱外科全球最高学术机构——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自1966年成立以来首位北美以外的主席(2016-2017年)。不仅引领了香港骨科的发展,也代表中国骨科智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力。他从87年至今,一直坚定地工作在骨科临床和科教一线,其在脊柱侧弯综合防治一体化的临床及转化研究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在Lancet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共310篇,出版专著22章;总被引18739次,单篇最高被引697次,h指数74(Google Scholar)。

胡勇教授  主要从事神经工程和临床电生理学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3部,在发表论文被SCI索引50余篇,被引用次数达216次,h指数11。其研究成果曾被评为生物医学信息领域最佳论文之一并被全文收入2003国际医学信息年鉴,2006-2007获得国际腰椎研究会Mcnab/Larocca Fellowship Award 研究员奖,是该学会设立该奖项24年以来首位华人,2009年其研究成果获得国际麻醉和重症监护年度最佳论文奖,2010年其关于痛觉诱发电位单次提取的论文获得世界疼痛大会奖,关于脊髓神经成像的论文获2011年美国神经成像学会Oldendorf最佳论文奖。

杨伟国教授  长期从事脊柱侧弯,脊柱矫形手术,形状记忆合金骨科植入材料,骨科植入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发表SCI文章超过240多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9.280,被引用次数超过7100次,H-index达46。主持国家、省、市、香港地区各类项目,资助总额超过6800万元。Bioactive Materials副主编,连续六年(2014-2019)评为ESI Top1%科学家。申请专利38项。

黄德民副教授  长期从事骨质疏松,运动医学,创伤骨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深圳市医师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基础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骨科亚太协会委员,AOTrauma亚太区发展委员会委员,AOTrauma香港分会委员,AOTrauma深圳特区创伤委员会委员,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负责或参与10项科研项目。

杜启峻副教授  主要从事小儿成骨不全,骨发育不良,再生医学相关领域研究。承担多项科研基金,包括香港GRF,广东自然科学基金,深圳科创委自由探索基金等。已发表30余篇SCI论文。

六、外科部

万钧教授  主要从事肝脏移植损伤,肝癌及其肝移植后肿瘤复发的临床,转化和基础研究,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专家。并在动物模型的开发和建立、影像学于肿瘤研究的应用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有相当丰富的经验。研究成果处于相关领域的国际领先水平,并在多家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超过185篇论文,其中包括Journal of Hepatology、 Gastroenterology、 Annals of Surgery、 Transplantation、 Liver Transplantation、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and Cancer Research、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ature Medicine等。引用次数超过15268次 (H index 54)。 2013-2019年连续七年被评为港大最高(1%)引用率学者。

七、内科部

叶秀文教授  主要从事肺癌(临床)研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血管和代谢机制、阻塞性气道疾病的研究。叶教授于2010年至2012年担任亚太呼吸学会(APSR)主席,她的研究获得了Harasawa Award (2010),也是APSR奖章获得者(2013),以表彰她对该领域的贡献及指引。叶教授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共发表过260余篇文章。

麦翠和博士  主要从事阻塞性气道疾病包括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基础研究。已在多个国际期刊(包括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了145篇文章。2010年至2016年,担任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副主编,目前担任Respirology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副主编。

林志良副教授  研究重点都围绕着肺癌及呼吸疾病的生物标志、早期诊断及探测,以及肺癌筛查研究。目前担任Respirology、Respirology Case Reports副主编。林教授目前是亚太呼吸学会候任主席,同时也是亚太呼吸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林教授在SCI收录的期刊上共发表过90余篇文章,包括发表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Cancer Research、 Cancers、Translational Lung Cancer Research、Respirology and Lung Cancer等期刊。

刘晓明教授  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8年。对结缔组织病水疱病等疑难、重症皮肤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从事皮肤激光美容及面部皮肤病的治疗,在银屑病发病机理及治疗,孢子丝菌病原学诊断领域取得一定成绩。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 参编《现代皮肤病进展》、《皮肤病学》等多篇教科书和临床参考书。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和中华预防学会任常委和委员,中华皮肤科杂志编委,Dermatological Threapy副主编。

羊东晔教授  深圳市实用型临床医学人才,深圳市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南大学医学博士,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后,Mayo Clinic Visiting scientist & visiting physician;现为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临床型)和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临床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以及其他省市基金课题7项,发表论文40余篇。

八、儿科部

陈志峰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神经源性细胞肿瘤和干细胞生物学,已发表了超过300篇文章和10本书的章节。他在12本国际医学和科学期刊担任编辑,他被授予多项国际大奖包括国际神经母细胞瘤研究学会,国际儿科肿瘤学会,亚洲儿科研究学会,澳大利亚政府奋进长官奖。他最近在国际学术团体的领导角色包括圣犹达-亚洲儿童骨髓移植协会的前任主席,神经母母细胞瘤研究学会亚洲,澳洲和非洲区主席,和亚洲儿童血液肿瘤协会秘书等等,他也是许多国际和中国大学的名誉或客座教授。

张宝贤教授  主要从事新生儿缺氧-再氧损伤和新生儿转归的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2012年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ce Information)评为新生儿研究Top 100研究学者,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200多篇学术文章,17个章节和250多篇同行评议的摘要,也是29个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担任审稿人。

九、中医部

张樟进教授  国际著名中医精神神经病专家和针灸专家,长期从事中药针灸治疗精神和神经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包括抑郁、焦虑、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小儿自闭症、抽动症、各种痛症、中风后遗症等。主持完成30多项研究课题,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近130篇研究论文和综述,担任多家国际学术杂志的编委和客座编辑以及20多家国际学术杂志审稿人。

十、感染性疾病医学部

陈志伟教授 主要从事艾滋病疫苗、SARS疫苗、以及用于疫苗和艾滋病致病机理的动物模型研究。现担任国际多个科学杂志包括AIDSJAIDS的编委,国际艾滋病大会组委和审稿人,香港免疫学会前主席、中国艾滋病疫苗倡议组织执行委员、卫生部免疫学重点实验室科学委员会的专家顾问及委员。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已发表100余篇文章,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于Immunity、 Cell Host & Microbe、Nature Microbiology、 JCI、 AIDS、 JAIDS、 JV、 Nature、 JBC、 JCI、 Mol ThrMolecular Therapy、Cancer Research等权威学术期刊。主持国家973、国家“十一五”至“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分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培养研究生超过40名。

陈鸿霖教授 主要从事分子病毒学、分子和细胞免疫学、动物病毒跨种感染分子机制、与病毒感染有关异常的细胞信号通路、跨物种传播病毒复制的宿主限制等领域研究。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情中,依托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他在分子病毒学和免疫学方面对H7N9做了深入研究,对该病毒的临床治疗和病毒溯源作出了突出贡献。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已发表100余篇文章,参编著作2部,培养研究生10余人。

陈福和副教授 主要从事有全球大流行潜力的新兴病毒感染及与中国有特别相关性的新发传染病研究。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骨干成员以及海南医学院-香港大学热带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的创始共同执行主任。根据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 发布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自2015年起,他每年均被列为“全球被引用最多的1%学者” (Top 1% Scholar)。直至2021年1月12日为止, 他的h-index为67, 被引用次数超过22,000次, 单篇他引最高超过4,000次(Scopus)。已在SCI收录国际同行评审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著及综述260余篇(80余篇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 期刊包括The LancetNature、 Nature Micro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Host & Microbe、 Science Advance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等。主持多项国家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研究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香港特别行政区研资局优配研究金,香港特别行政区医疗卫生研究基金,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研究项目, 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署研究项目等),培养研究生超过20名。他现为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Pathogens、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BMC Microbiology、 Zoonoses JournalFrontiers in Virology的副主编。获得多项国内外专利和科技奖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Biomedicines 2021年年青研究员奖, Pathogens 2021年年青研究员奖, 香港医疗卫生研究基金最杰出年青研究员奖,及罗鹰石慧基金青年青研究奖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