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前线】从首例确诊到零增长! 这50天,他们经历了什么?
市民们情绪终于有了一点放松!
1月2日
医院院感组全院发布《关于加强不明原因肺炎及院感防控的通知》。
1月10日
当两位曾赴武汉的发热患者到医院就诊时,接诊的急诊科医生立即引起警惕,院感组更果断提出了病人隔离措施。
1月11日
当两位确诊患者转移到深圳市三院后,为了谨慎起见,院感组通知了其它家人返回医院检查,其后确诊了其它4名患者。疫情发生以来,临床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有条不紊,从容应对。
1月22日
港大深圳医院开展抗疫演练,以袁国勇院士担任顾问,医院正式成立专家小组和工作小组。阳晋医生担任专家组组长。
2012年9月加入医院,阳晋医生是港大深圳医院年轻的“元老”。虽然有10余年的感染性疾病诊治经验,在这里,港大著名微生物专家袁国勇院士领导的临床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让他感受到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管理理念。
“内地传统做法一般是微生物室与感染科、院感科分开,但从微生物角度切入将其与感染性疾病诊疗、感染控制结合,对临床诊断和院感控制有莫大的帮助,这是香港和欧洲比较科学的做法。”他说。“许多时候,包括一些医护人员对这个“看不见”的病毒产生自然的恐慌,对疾病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但只要做到科学防护,病毒并非想象中的那么恐怖。”
在袁国勇院士的领导下,临床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在过去几年中,诊治了多起国内乃至全球罕见的感染性疾病,2019年入选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
“防患于未然,这是院感的天然职责!做我们这一行,对传染病有自然的谨慎!抗疫工作中,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希望做到不辱使命。”这一次的抗疫战斗中,临床微生物及感染控制科刘洁玲护士长几乎一刻也停不下来。但无论情况如何紧急,她神闲气定的态度、温软清脆的语气总让人豁然开朗。
除了组织多次院感培训和院内巡查,刘洁玲护士长不仅亲自拍摄暖心小视频,指导市民朋友如何正确佩戴口罩和进行手卫生,团队还制作了专业流畅的防护服穿戴指引,对医院各部门院感防控进行详细的指引。
正是这种“未雨绸缪、严阵以待”的专业严谨,首个确诊案例在港大深圳医院发现,并不让人意外。
2020年1月1日,急诊科新任主管刘飞龙顾问医生正式履职,这位年逾六十,当年与袁国勇院士同窗、同在香港联合医院工作的急诊科专家,刚“上岗”不久就遇到“疫情突发”,他也选择了驻守医院。
中午时分,周静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中得以喘一口气,她脱下脸上的口罩,脸上挂着两条明显的印痕,鼻梁上贴了一块肤色胶布。她掏出手机,展示了发热门诊同事脸上的压痕:“经常佩戴N95口罩,有的都起水泡了。”
N95、防护服、防护面屏等,是构成急诊、发热门诊等一线科室的核心要素。而防褥疮贴,几乎成了每一位急诊、发热门诊脸上的“标配”。
作为医院门诊综合管理协调中心,李维佳护士长所在的门诊综合运营部,每天应对门诊服务各种协调事务。2003年,她尚在另外一家医疗机构重症监护室工作,对于临床护理工作“举重若轻”。有着丰富应对经验的她,对于本次疫情已经充分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医院繁忙的工作仍让门诊综合运营部深感压力不小。
她说:“相隔17年,现在的医疗条件、物资配备已经有了大幅提升,我相信在全民抗‘疫’的态势下,我们一定能做好应对。”
门诊综合运营部经理艾梅是个大忙人,也是门诊医技楼的“大管家”。春节期间,她和同事一直坚持在一线“连轴转”。疫情发生以来,门诊综合运营部三次调整公告,除了有效协调各科室门诊安排以外,也要充分保障市民安全、有序、高效、畅顺就诊。
目前,港大深圳医院数个观察病区已启动,这支来自各个科室和部门的大团队,高效合作,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工作。虽然是一支临时组建的队伍,但在观察病区里,不管医生、护士、护工,来了就是“一家人”。她们的工作不仅照顾患者,有时候,也是患者的“家人”。
虽然是一支临时组建的队伍,但在观察病区里,不管医生、护士、护工,来了就是“一家人”。她们的工作不仅照顾患者,有时候,也是患者的“家人”。
李云云、邱燕、徐敬松、郑旭萍......是最早报名参与抗疫工作、最早到岗的一批护士人员。在护理部提出观察病区工作压力大,护士必须2-3周轮换一次的时候,她们却主动提出“我们是党员,让别人先轮换!” 呼吸内科曾晓冲护士长也一直奋战在一线,经验丰富的她是科室的定心石。还有许多让大家难忘的名字:80后护士李春丽、90后护士刘苑平、80后护士覃渊博……
不平凡的故事里,主角是身边的一个个普通人,她们也是父母儿女,在这举国战“疫”的特殊时刻,他们奋战在医院每个日日夜夜。
微信公众号
智慧医院